这角尾-倒马城 首页 角美故事 查看内容

【讲好台商区故事(52)】史海篇·史海寻踪·清末华祥号糖厂享誉中外

2022-7-20 09:57| 发布者: 小丁| 查看: 933| 评论: 0

摘要: 史 海 篇史海寻踪清末华祥号糖厂享誉中外 漳州种植甘蔗历史悠久,唐代漳州别驾丁儒(今杨厝村丁厝社人)有“醉宜薯蔗沥”的诗句,可见当时甘蔗已普遍种植。明清时期,位于九龙江出海口的今角美一带,土地肥沃,水分 ...

史 海 篇

史海寻踪

清末华祥号糖厂享誉中外

漳州种植甘蔗历史悠久,唐代漳州别驾丁儒(今杨厝村丁厝社人)有“醉宜薯蔗沥”的诗句,可见当时甘蔗已普遍种植。明清时期,位于九龙江出海口的今角美一带,土地肥沃,水分充足,到处种植甘蔗,各村社建有很多糖廍,故有“户户园栽橘,家家蔗煮糖”的诗吟。但是,制糖工艺简单,生产水平低下。

1875年,今角美镇桥头村寮东社郭春秧(1859—1935年),又名郭祯祥,先到印尼学习制糖,后回乡建立“华祥号”新式糖厂,其制糖业享誉海内外。据清宣统三年《海关十年报告》记载:“华祥号建于1909年,现(1911年初)拥有三个装置着新式机器的糖厂,一个在同安水头,一个在海澄洪坑,第三个在龙溪田边。第一个糖厂每天能榨70~80吨的糖蔗,后面两个则大约每天各榨60吨。华祥号每季度的糖产量估计为1.5万~2万担”。




康有为书法出现在角美

近代文化思想大师康有为一生云游四方,却从没有来过漳州,当他接到一代糖王郭春秧来自漳州士绅的函请,他便欣然命笔,为今角美寮东社的“志洁行芳”牌坊题写了碑记和楹联。

康有为撰写的对联如下:“苦节之贞玉树生阶添兰桂,大耋长寿紫纶表里降云霄”,上联边款题:“郭母许夫人守节五十一年奉准旌表建坊”,下联落款:“南海康有为撰并书”。

康有为书法,世称“康体”,其在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并不比他在政治舞台上的作为逊色。康有为在角美的碑刻至今保存完好,成为漳州台商投资区一份难得的石刻书法艺术珍品。




福建最早的铁路在角美——漳厦铁路

漳厦铁路是福建省最早的铁路,也是清末民初福建省唯一的一条铁路。它位于今漳州台商投资区境内。

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福建的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西方的现代工业由沿海逐步向内地侵入。为造福民族工业,促进福建交通事业的发展,福建的许多华侨和有识之士纷纷呼吁修建铁路。为此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福州设立官商合办的“福建省铁路有限公司”,总经理为闽侯人陈宝琛担任。拟建福州至马尾、泉州至安海、漳州至厦门三条铁路。随后,由发起人张亨嘉等人奏请陈宝琛在地势较平坦的江东桥至嵩屿路段先行建设我省第一条铁路。铁路的建设资金以招募南洋一带华侨入股、招收国内商家入股的方式筹集共计二百万元。并于各县粮税附加税收,每一两银,每一石米,收路捐二百文,每年约可收入二十万元,又盐税附加,每盐一斤收路捐一文,每年约可收入五万串,这些款拨以补助公司保急之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共收缴股本一百七十余万元,开始兴工建筑嵩(嵩屿)江(江东桥)路线。其后,还因股款不能源源而来,又向交通粤行贷款五十万元。但是,资金的缺口还是比较大的,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铁路计长二十八公里十七英尺半,起点由厦门对岸的嵩屿,终点至九龙江下游的江东桥,地价和工程费共用了二百二十万元。尚有江东桥至漳州的一段工程十七公里,因无资金来源,最后没有建造起来,因而名叫漳厦铁路,实则“嵩江铁路”。

清宣统二年(1910年),整整花费了五年时间,消耗了大量的金钱,这条嵩江路线工程始宣告完竣,开始通车。漳厦铁路,由于起点是江东桥站,距离漳州还有17公里的路程,终点站嵩屿距离厦门也有3公里的海路。因此,漳厦铁路成了“东不过海,西不过江”的“盲肠铁路”。乘客无论从厦门至漳州或由漳州往厦门,都必须船车兼行,据说乘客从厦门乘船至嵩屿,再乘火车至江东,又转乘汽船到漳州,整整要十二小时之久,若从嵩屿搭火车到江东,早上七时半开车,到中午十二时才能到达江东,火车的行驶非常缓慢,乘客即使半路下车来小便,再赶上车也来得及。火车的震动也非常厉害,有孕之妇坐了火车因受震动而流产者时有所闻。

当时火车每日只能上下行来往一次,每次的旅客,仅有四五十人,货运量也不过二十多担,每日总收入的金额不上一百元。后来由于营业不振,入不敷出,连年亏本而处于半亏损状态。

民国初年,福建省铁路有限公司把铁路设备卖给交通部,公司改为“漳厦铁路管理处”。1920年漳浮公路(漳州至浮宫)及随后的漳嵩公路(漳州至嵩屿)建成通车,既快捷又方便。受此影响,漳厦铁路每况愈下,终因不堪亏损而于1930年停止营业,抗战期间,铁轨被拆除。但是,漳厦铁路仍然载入中国铁路史冊。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图文推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