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角尾-倒马城 首页 角美故事 查看内容

史海篇· 史海寻踪·郑成功的“卧龙先生”陈永华

2022-2-24 13:52| 发布者: 小丁| 查看: 700| 评论: 0

摘要: 史 海 篇史海寻踪郑成功的“卧龙先生”陈永华今漳州台商投资区石美人陈永华在台湾的地位非常高,《台湾通史》有专门介绍他的功绩。他在台近二十年,首开文教事业先河,被誉为“台湾文化教育的奠基人”。他亲自在承天 ...

史 海 篇

史海寻踪

郑成功的“卧龙先生”陈永华

今漳州台商投资区石美人陈永华在台湾的地位非常高,《台湾通史》有专门介绍他的功绩。他在台近二十年,首开文教事业先河,被誉为“台湾文化教育的奠基人”。他亲自在承天府(今台南市)宁南坊鬼仔埔建造孔庙,还建学院并亲任学政。台南孔庙建成时,为台湾孔庙之始,有“全台首学”之称。


永华故里在石美

地处漳郡,一派江山千古秀;门朝北溪,三条河水万年流。

在漳郡北溪九龙江的出海口,三水合流处的上方有一座形似“覆舟”的山叫覆舟山,覆舟山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生活。根据龙岩漳平市大深村陈文耀提供的《乐洋陈氏族谱小引》记载,唐时,陈永华鼻祖陈太傅四世(陈氏七十三世)“肇石美筑海成田,建基南门祖祠,故曰南陈”(祖祠的原址在龙溪二十九都石美南门社“南霞亭”边)。

根据《乐洋陈氏族谱》记载,陈永华的家族世系如下:

陈忠—陈邕—夷则—俦—闻—丞—喜—仲万—远达……—日起(陈太傅二十二世)。陈日起生舜选和汤选(通选)二子,舜选于元至正间举家择居龙溪二十五都大兴保乐洋社,陈日起次子陈汤选择居石美厚山社,陈汤选为石美厚山开基祖(石美一世),石美二世分源济、履端、省齐、霞石四房,陈永华家族属省齐支脉石美三房,三房五世孙(石美七世)陈近桥为陈永华的曾祖父,三房六世孙(石美八世)陈明训(字至教,号谦)为陈永华的祖父,三房七世孙(石美九世)陈鼎(字子凝,号象图)为陈永华父亲。

据“宝镜堂”内尚存宣统元年的石牌记载,原来石美厚山没有自家宗祠,直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四月十一日癸酉丑时才开始兴建自家宗祠。建造时,祠堂正对面的后壁山,山腰有一块大石(花岗山),大石头对着祠堂的一面又宽又平,犹如一面镜子,石头两边有两棵树就像镜框,故称祠堂为“宝镜堂”,“宝镜堂”所在的角落地名叫“美女梳妆”,所以,该宗祠也叫“美女梳妆”——“宝镜堂”。道光庚戌年(1850年)十一月二十日戊申时,宗祠建造完毕,才请陈氏祖考祖妣进自家宝镜堂。

宝镜堂始建时为二进三开间,前开五门(正三侧两),总占地面积37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原门前置石狮一对,前埕立石旗杆竭三座,其中两座大的,一座小的(清朝曾出过两位进士和一位举人),其中陈梦球先祖官至七省巡按大人,所以宝镜堂灯号为“七省巡按陈府”。

如今,宝镜堂重修,并保持原状。祖龛祀开基祖陈汤选和陈鼎(陈永华之父)、陈永华、陈梦球(陈永华次子)、陈维衡(陈梦球之弟)、陈仕贵(陈梦球的堂兄,字伯良,守祖)、陈还(陈梦球之侄)等神牌。“宝镜堂”内尚存宣统元年(1909年)的石牌一块和“笃伦堂”木刻堂匾一块(此堂匾还刻有篆字印鉴),祠堂右墙壁上嵌有一石碑,记有公田亩数和“宝镜堂”三字。原来堂上悬匾6个。

 

永华家族六赠匾

海峡一衣水,连枝同此根;追源详世系,倍觉血缘亲。

据石美陈氏后人陈宝发介绍,石美与台湾一水之隔,古时,石美居民横渡海峡赴台,主要乘坐双桅木帆船,每年农历四、七、十月往台,快16小时可达台湾,两地宗亲关系密切,原堂上悬匾六个都与台湾有关系。具体如下:

(1)《节义文章》

陈鼎是宝镜堂九世裔孙(更名命鼎,字子凝,号象图),少小的时候在漳州城读书,明天启七年(1627年)考中举人,早年与浙江巡抚卢若腾、进士叶翼云等人跟随郑成功。明末清初,郑成功占领同安城,任叶翼云为知县,陈鼎为教谕(学官名,明清县学皆置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清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清军攻克同安城,叶翼云、陈鼎与众将士分门死守,城破后,叶、陈率将士逐巷与清军血战,最后,陈鼎矢志不渝,自缢于明伦堂,成为抗清忠烈志士。

此匾是崇祯朝分巡江西道按察使副使郭贞一题。郭贞一,字符侯,福建同安人。明末政治人物,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中进士,授监察御史,巡抚浙东。福王立,擢为右都御史。清军南下,郭贞一转入福建。受到郑成功礼遇,后随之入台湾。

(2)《海天柱石》

陈永华是宝镜堂十世裔孙(字复甫,谥文正)。少小的时候在家乡漳州城读书长大,从小“好读书,有奇谋”,父亲陈鼎壮烈牺牲后,投奔正在“延揽天下复明志士”的郑成功,成为郑成功的“卧龙先生”,郑经时期的“东宁总制使”。他曾力排众议,支持郑成功东征,在台湾建立明郑政权之后,他颁布屯田制,鼓励垦荒,倡修水利,使军饷民食得以解决。他请来家乡的晒盐师傅修建盐埕,使晒盐技术在台湾广为传播。他教民插蔗煮糖,上裕财库下惠民生。他教匠取土烧瓦,改变了垦民草棚茅舍的简陋住宿条件。他鼓励发展东西洋贸易,解决台湾军用民需物资奇缺的问题。他在府城筑围栅、建衙署、禁淫赌,实施家乡的保甲行政管理制度。他注重文化教育事业,兴建台湾第一座孔庙,创办第一所学府,首次把大陆的科举制度推行到台湾,培养出大量有知识的人才,因而被誉为“台湾文化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此匾是天启丁卯经魁从郑氏来台卢若腾题。卢若腾(1598—1664年):同安县金门贤厝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官授兵部主事。后在南明任过职,1664年赴台投郑成功。

(3)《辽阳保障》

陈梦炜是宝镜堂十一世裔孙(字慎齐,陈永华长子)主要事迹是:“清人下澎湖,奉命纳款降。清圣祖以永华贤,亲召见之,授船厂副将”后升特用武职,辽阳参将。

此匾是禄籍武卫参领自防辽东重镇皇清康熙朝翰林院庶吉士王开泰题。

(4)《侍从名臣》

陈梦球是宝镜堂十一世裔孙(字游龙,号二受,陈永华次子)考中台湾首位进士,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受康熙帝命,督运粮食赴高丽赈灾,返航抵闽巡历六省,后到山西巡检查案。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执掌主管湖广,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以待讲督学山西“未赴任去世”。据《雍正府志》《台湾史》载:陈永华二子陈梦球,“居台繁衍至今,为邑望族”。

此匾是康熙癸酉举人京闈甲戌科赐进士,光禄大夫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五级熊赐履题。

熊赐履是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选为庶吉士,任职检讨,迁任国子监司业,进弘文院侍读,以直言论事著称于世。曾四任会试正考官,并任修撰《圣训》、《平定朔漠方略》、《实录》、《方略》、《明史》的总裁官。

(5)《奥疆贤牧》

陈还是宝镜堂十二世裔孙(字素亭,号端敏)系陈永华之孙,陈梦炜之子,正白旗。考中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官至广东肇庆府开平县知县。

此匾是康熙庚辰科进士,任广东肇庆府事督标前营参将,开平令遷同知。闽浙总督等处地方左都御史兼粮饷兵部尚书高其卓赠匾。

高其倬(字章之,号美沼、种筠),清代官员、诗人,辽宁铁岭人,隶汉军镶黄旗,指头画创始人高其佩堂弟。康熙三十三年进士,迁内阁学士。世宗朝历云贵、闽浙、两江总督。在闽请解除民间出海贸易禁令,后以故降为江苏巡抚。乾隆初,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良。有奏疏及《味和堂诗集》。

(6)《于城重寄》

四房(霞石房头)九世孙陈俊奖(字让,号奖矿)移居台郡治所。

陈昭是宝镜堂十二世裔孙(字子明,号省齐,陈俊奖之子)。清康熙间举人,官至雍正元年(1723年)御前侍卫,广东春江游击。

此匾是功加累陸千搃平台拿贼列叙功蒙名陞见钦点御前侍卫赐翎旋任广东春江都司又陞广海游击荣禄大夫管浙江定海等处地方总兵官都督府世袭都尉纪禄三次林亮题。

林亮,因为平台湾有功,授台湾总兵“亮以台湾初被兵,加意抚绥,整水陆兵防。又招抚生番一百八社、男妇一万八百余人。亮因番嗜色布、盐、糖,遣吏历各社赍赐之,因宣布德意,群番悦服”。后来,“移浙江定海,卒於官,赐祭葬”。


永华宗亲和为贵

择居石美和为贵,分聚瀛洲善缔真(“宝镜堂”大门联)。据《同安县志》记载:陈维衡(字季璇,陈永华三子,梦球之弟)居住石美,有祖厝一座,年欠失修。邻居黄姓看上这座陈氏祖厝旧址,想占为己有,找陈维衡说:“祖屋废不用,请为君求之,私奉三百金。”维衡不同意,黄氏强行要建,于是发生了纠纷,打起了官司。刚好陈梦球以翰林奉敕巡海,路过家乡,地方官经过查实要治黄氏的罪,维衡请求说:“吾与黄为同乡,只求断归原主,不愿推究其罪。”亲戚们都愤愤不平,维衡说:“是非汝所知也,盛衰有时,今日何难尽法,后日可长保也。”那时黄氏自以为大祸临头,可能有不测,没想到竟然得以免罪,非常惭愧,非常感激,从此两家相敬相爱数十年。

据陈氏后人陈江庆、陈宝发介绍:陈氏的家训是(闽南语):“创业快,守业难,好空不过三代人。和为贵,得饶人,好风不贪驶过帆。”梦球有堂兄弟三人名为:陈仕和、陈仕为、陈仕贵,就是根据家训命的名。

守祖陈仕贵(号伯良,陈仕贵因子贵封“乡饮大宾”)的墓葬还保持较好,在漳州南门莲花圩内(今龙海市九湖镇林下村村委会办公大楼后100米处)。墓碑联为:圆山北寺障华城,莲水南来环福地。现在还有陈氏后人陈木海等40多户居住在漳州九湖镇林下村莲花社。

如今,陈永华三子陈维衡的祖厝还在,距离美女梳妆“宝镜堂”约200米左右。


永华后裔皆思归

谁凭彩笔写余辉,一发青山渐向微。今夜失眠非守岁,天涯无客不思归。根据台湾彰化县二林镇锦寿堂宗祠管委会负责人介绍,陈永华的曾祖父陈近桥于明后期由漳州龙溪石美移居同安县家洞口(今厦门市灌口镇打棉街254号)。明朝末年,陈永华的父亲陈鼎携家人前往同安任教谕,不久,同安被清军攻克,陈鼎自缢明伦堂。陈永华经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荐,投奔郑成功,并得到器重。清康熙元年(1662年)初,郑成功收复了被荷兰侵占38年之久的台湾。进驻台湾不到半年,郑成功病逝,郑经继承父位,随后授陈永华为咨议参军。于是,陈永华家族迁居台湾,裔孙在台湾繁衍为望族。

又据厦门市灌口镇退休教师陈益章介绍,清统一中国版图后,陈永华家族的近亲居住在同安县名成乡安仁里十五都草仔市家洞口(今厦门市灌口镇打棉街254号)。当时,陈永华次子陈梦球返乡时,曾回到这里看望祖母住过的家园和乡亲,并且捐黄金三千两,把这栋先祖的祖地改建为两进大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陈梦球卒于上任山西途中,其妻与幼子获得“驰驿还乡”的荣典,她曾经一度回到这栋大厝定居。因清末瘟疫蔓延,自然灾害频发,战乱不断,这支家族之后裔相继乘竹排冒险渡台或到东南亚谋生,家洞口村落逐渐荒废。建国初,这栋大厝被同安县灌口镇粮站维修作为粮仓。改革开放后,被集美区粮食局只以五百元人民币的价钱卖给自己职工,现在已经易主重建。今陈永华墓地在厦门市集美区后溪村下店后山。

值得一提的是,陈永华不但是经世之才,而且是一位有远见的爱国志士。在陈永华辅佐郑经时期,他支持郑经对南明正朔的坚持,康熙二年(1663年),南明“永历讣至,世子犹奉其正朔,称永历十七年”。这表明了郑氏政权对南明永历皇帝应有的忠诚。郑氏集团在陈永华的辅佐下,郑经“虽得七府,雄踞一方,而终身称世子,奉明正朔不少变,舆论称之”。郑经在明朝已无任何一个皇帝存在的情况下,犹能坚持明朝正朔,显示了对“国家”的忠诚,让历史上一些为个人做“皇帝梦”而搞割据,搞独立的枭雄显得十分渺小,也使中华传统文化中“忠君爱国”的思想得到了发扬光大。

台湾人民为感念开台功臣陈永华的丰功伟绩和爱国情怀,为他“树碑立传”。台湾以他的官名和名字命名的地方很多,如:高雄内湖乡有“参军社”,屏东县有“东宁村”,台南市有永华路、永华国小、永华村、永华宫。现在陈永华后裔除在台湾繁衍外,还远播北美洲、澳洲、欧洲及东南亚等地,他们都希望找到祖上的真正故里,寻根谒祖。随着陈永华的祖籍地和故里的澄清,后裔们的寻根梦将很快得以实现。

来源:漳州台商投资区政府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图文推荐
热门排行